现在许多园林花木人在思考同一个问题:未来做什么能挣到钱?这个问题的答案很复杂也很简单,简单来说,跟着国家的政策要求做事一定没错。
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国家园林城市申报与评选管理办法》,为行业人指出了几个方向。
《管理办法》中称,园林城市应具备宜居、绿色、韧性、人文等特点,相应的园林城市的评选标准也有调整。这是继2017年之后,住建部再次对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评选标准作出调整,几个重点调整值得大家关注。
城市绿化提质增量
评选标准中共设立4个底线指标:城市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和林荫路覆盖率。
这四个指标占评选总权重的28%,某一指标不达标,就不能参评园林城市,因此,底线指标在评选中非常重要。
与2017年相比,四个底线标准均有提高: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标准从36%提升到了4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8至9平方米/人,提升到了12平方米/人,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从80%提到了90%,林荫路覆盖率的要求从70%提到了90%。
也就是说,未来城市对绿化的需求量还将继续增大,行道树、景观树的需求都将提升,对品质也有更高要求。
立体绿化潜力大
在2017年的园林城市评选标准中提到,要“因地制宜制定立体绿化推广的鼓励政策、技术措施和实施方案,且效果良好”,对立体绿化需要达到什么程度没有硬性的要求。
修订后的评价标准对立体绿化实施率做了明确规定:建成区内实施立体绿化的项目数量(个)占项目总数量(个)(考核项目为近3年新建、改建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和市政交通设施)的百分比需高于10%。达到10%得5分,每低一个百分点减一分,低于7%不得分。
就是说,未来新、改建100个项目,至少要有7个项目涉及立体绿化,适用于立体绿化的植物生产、配套的设施生产企业将迎来很大机会。
湿地治理是硬指标
在新修订的评价标准中,有两个考核指标值得关注。一是建成区蓝绿空间占比;二是城市湿地保护实施率。可见,对园林城市的评价正从单纯的绿地建设向绿地和水域整体建设转变。
建成区蓝绿空间占比是指建成区各类绿地和水域总面积占建成区总面积的百分比。修订后的标准中,建成区蓝绿空间占比需超过43%。同时,标准中对建成区绿地率有单独要求,不低于40%,对水域面积单独占比没有具体要求。
对湿地保护实施率的要求则为100%,也就是对建成区内城市湿地要全部实施保护。达到100%得5分,每低一个百分点减一分,低于97%不得分。
将水体面积纳入评价标准,关注的是城市作为一个整体所发挥的系统性功能,对城市水环境的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水生植物生产、水环境治理领域的企业需要关注。
园林绿化工证书重要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是,新修订的评价标准中,对园林绿化工持证上岗率提出了新要求。要求园林绿化工程中持证人员数量(人)应占该工程技术工种上岗人员总数量(人)的100%。达到100%得4分,低于98%不得分。
修订后的标准要求全员持证上岗。让专业的人员去建设城市,在建设、养护过程中都会更加科学、高效,保障景观品质。
可以预测,景观升级的趋势会带来更多专业人员的需求。未来,具备绿化养护专业知识,熟悉植物生长习性的专业人才地位会得到更多认可。
城市对行道树、景观树的需求都将提升,对品质也有更高要求。
立体绿化潜力巨大